工地文化

您的位置:首 页> 党的建设 >

位置:首 页> 党的建设 >

写在中秋前



发布时间:2013-09-13 12:00:00   
管理员
中交一公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2013-09-13

        “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看她的温柔善良,来抚慰我的心伤……”,这歌声久久荡漾在我的心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随着中秋的临近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

        远处映红的天空是城市的灯火辉煌,我想象着大街上人来人往、车辆穿行的城市生活,憧憬着看江水东流享江风拂面的那种惬意。国道上疾驰而过的汽车不停的鸣笛,扰乱了我刚刚的憧憬,看着渐渐远离的的汽车,我的思绪慢慢地回到了从前,回到了我生活多年的故乡。我想起了时至今日那最让我想家的一段经历,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第一次独立的远行。

        那一年,我上初一,学校组织勤工俭学,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要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去。家人的态度是宁愿交钱也不愿让我去的,那时的我纯粹是出于好奇而不是想锻炼自己。勤工俭学的目的地是酒泉的生地湾农场,任务是摘棉花,而勤工俭学的最终要求是上交100块钱给学校。出发的那天,母亲送我到学校,临出门时祖母说如果不想去就回来,我说没事,我认为我能行。经过四个半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酒泉生地湾农场。生地湾农场位于酒泉以北,与巴丹吉林沙漠交界,晚上风沙特别大,呼呼的风声让人觉得害怕。到达后的第二天清早,我们就投入了采摘棉花的劳动之中。那时候觉得这件事特别新鲜特别好玩,完全忽略了临走时家人的担心和牵挂。清晨的露水打湿了裤脚,白色棉海与大漠戈壁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好奇和新鲜取代了随之而来的艰辛。休息的时候,和一起的同伴一样,都觊觎着远处瓜田里的哈密瓜,仿佛已经闻到了哈密瓜的香味。就这样,勤工俭学的第一天在劳累和欢快中度过了。新鲜过后,我渐渐的开始想家,而且变得越来越强烈。此后的几天心情非常难过,每天中午都要给家里打电话,终于,勤工俭学的第六天,父亲来接我了。就这样,我一次独立的远行就这样结束了,离开了大漠孤烟下的生地湾农场。现在回想起这往事的时候,还记得坐上行驶在312国道上回家的汽车,透过窗外,清晰的看见北山的烽火台,想象着古时匈汉在此激战的狼烟。

       秋天的家乡一定是特美的。七彩丹霞,巍巍祁连,三千弱水,壮烈西征……这些熟悉的画面一一在我眼前闪现。中秋临近,祝愿家乡越来越美丽,祝愿家乡的亲人健康平安。(孟晓龙)



作者:管理员   来源:中交一公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