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中交一公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
2020-08-22
|
8月15日晚,四川平武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山洪暴发、山体垮塌、泥石流肆虐、堰塞体堆积、水位猛涨、道路冲段、电力中断、信号全无、物资紧缺……七公司四川九绵高速LJ11标与当地村民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到严重威胁。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项目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体职工坚守抗洪一线6天6夜,在断网、断路、缺粮的严峻考验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面前无一人伤亡,让党旗在抢险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抢险、抢救,党旗扬起生命之帆
15日晚11点15分,项目副经理、党员马海申收到政府求助电话,4辆私家车被困,其中1辆被埋、3辆即将被冲入崖底,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救援,被困人员和车辆被安全救出,而这,只是这场灾情的开始。
暴雨持续升级……只用了两天,洪水与泥土就即将占领整个厄哩村,围困全村藏族同胞……汛情遍布四处。“党员必须冲上去!”项目负责人、钢筋加工场党员示范岗岗长王超和项目书记辛剑闻“汛”而动,第一时间带领党员先锋队和21名青年突击队队员及设备赶去清理泥沙,畅通河道。
铲淤泥、装沙袋、扛沙袋、填堵决口……铁锹被泥土黏住便直接用手扒泥土,筑起保护村庄的第一道防洪屏障。又调动2台挖掘机,耗时4小时清理排水沟沉积近3吨始筑起第二道屏障。然而,又下来一股洪流从山上下来,眼看就要冲进村里,面对机械全部出去清理泄洪渠的局面,生产副经理、党员马海申和支委委员张宗岩、安腾飞带领5名职工紧急驰援,冒着雨,蹚着泥,堆码沙袋,拓宽水沟,刨深水渠,历时2小时和村民合力将山上的洪水引至安全区域。
晚上23点30分,王超再次接到消息,G247风冒嘴路段有车辆被困,项目领导班子、支部委员分工、分组带头冲锋,将被困的一家三口成功解救。持续强降雨导致洪水冲刷公路,部分村民房屋的一楼被洪水涌灌。“人命关天,大家一定要仔细排查。”项目党员又一次冲向现场。
在与外界中断联系的艰难局势下,项目的援救工作从没有停止。“我这边发现12人被困,请求支援。”18号暴雨暂停,组织委员张鹏通过对讲机汇报突发情况。当天,他主动请缨,希望打探下项目部通往拌和站与钢筋场的道路。山路异常湿滑,孤石仍时不时地滚滚落,他拄着一根木棍一步一步向前摸索,突然发现村委会楼顶有多名被困人员。经过4次、近2个小时的紧张尝试,12人在被困2天后成功获救。8月19日,项目及时响应阿瓦舍新村的求救,历时14个小时对村社背后泥石流沟进行开挖加固,保住了阿瓦舍新村。
据不完全统计,8月16日至21日,项目排查共解救包括游人、邻近标段工人在内的23名被困人员,并为其中4名人员提供食物和用品,组织安全撤离。
安抚、坚守,党旗燃起温暖之火
洪峰肆虐,方显英雄本色。“我是党员,让我去。”“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的责任。”来自党员的一句句掷地有声的承诺,成为六天与世隔绝日子里的温暖之火。
突如其来的暴雨席卷白马藏族乡厄哩村,九绵高速LJ11标各工区均遭受重创。16日6点,生产副经理、党员发展对象徐朝辉冒着暴雨,趟着泥水,翻越山间小路,赶往隧道工区指挥紧急排险自救,并走遍生活区每个房间以确保不遗漏一人,随后跑往疏散点安抚工人,保证212名工人全部平安。面对粮食告急,他又冒着大雨和可能随时遇到的山体滑坡、泥石流,走回项目部求援。由于连日坚守,他的嗓子因发炎而失声。“你是我们的脊梁骨,是我们的好领导。”工人们无不感动。
因前期规划科学,项目部选址较高,成为为数不多的安全地带,但是暴雨不止,项目部后方泥石流堵塞了冲沟,并有蔓延之势,项目立即展开自救。“全部撤离,全部撤离,快快快。”17日6点,王超正带着突击队对冲沟进行清理和扩宽,突然听见观察人员敲响铜锣大声预警,刚撤出就看见泥石流狂奔而下,又一次将冲沟堵塞。拿起工具、配合挖掘机,项目再一次开始疏通冲沟,如此反复,终于在下午4点成功扩宽河道。
后有泥石流不时出现,前面堰塞湖的水位持续上涨,危险仍然无时不在。在安顿好职工后,王超再次紧急召开领导班子碰头会,商讨值班分工、险情紧急处置方案、食物和物资的储备、如何同外界取得联系以及影像资料留存、后期理赔等等,对项目当前重点工作进行全盘安排。但是在夜间值班人选上,大家却迟迟不能达成一致。
“后山值班风险高,作为一名党员,也是抢险经验最丰富的领导成员之一,最危险的地方一定要留给自己,不能让兄弟们去冒险。”王超反复阐述自己的“优势”,辛剑也“分毫不让”,但是其他人考虑他们两个已经好几天没好好休息过,坚持安排他们在白天值班,争论一度非常激烈。“这事没商量,听我的。”最终王超靠着脸一黑,给两人“拍了板”,分组值守,观测水位上涨情况,并对撤离路线进行持续疏通,一直到次日早上7点,降雨停止,泥石流和河水都安静了下来。艰难的24小时终于过去了。
背米、篝火,党旗带来希望之光
为了让整个团队始终紧紧的凝聚在一起,项目多次召开职工大会,分析形势,鼓励大家保持信心。领导班子一次次碰头,针对人员安全、紧急撤离线路及临时紧急避难点规划、队伍人员情况、食物储存量、职工思想动态、工点现状等所有涉及生存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安排,每天和职工、家属谈心谈话。大灾面前有真情,大家也在尽己所能地付出着。没有电和液化气,就外出捡柴,垒灶台,打开井盖提水,寻找汽油修理发电机。此时,心更近了,士气更旺了。
险情暂时控制住了,但是“吃”成了最大的问题。“米没了。”项目梁场队伍以及部分村民前来寻求支援,经过商议,项目部将仅剩的2袋大米拿出1袋来支援队伍,另外分了半袋给村民,项目职工改为一日两餐稀饭,再搭配自种的包菜,但剩下的粮食也捉襟见肘。
此时,白马乡政府一名联络员带来了好消息,乡政府有备用大米,但是需要项目自行组织人员搬运。“我去”,辛剑抢先说到,“王经理在家主持大局,我是书记,我先去,有了这些米,大家就能撑上一段时间。”8月19日,辛剑带领13名搬运队员,一边小心翼翼防止跌下悬崖,一边提防不断滚落的碎石,徒手攀爬多处山体滑坡、横穿多处河流,来回历时7个小时背回310斤大米。
考虑项目职工、施工队伍工人整体需求,为打赢这场灾情持久战做好充足准备,8月20日,由王超带队,5名领导班子成员和3名职工组成的搬运队再次出发,这次背回400斤大米,20箱方便面和面包,这意味着每人平均负重约50斤翻山越岭。又是一次长达7个多小时的艰辛的往返之路,躲过不时滑落的滚石,大家互相帮助搀扶,在晚上7点45分,安全返回驻地。“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吃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王超才感觉到左手大拇指钻心的疼,那是为了保护队员徒手接落石被砸伤的。
与此同时,项目积极争取到白马乡政府的一部卫星电话,在失联5天之后,在时断时续的电话声中传递出了信号。
为了消除抢险的疲惫、对险情的恐惧,庆祝阶段性的胜利,项目连着两天举办篝火晚会,大家取柴、生火,围坐在一起,王超通报了项目目前的情况,鼓励大家相信项目班子、相信企业、相信政府。在火光的映照下,大家讲述美好的故事、玩起了游戏,每个人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刚强,似乎都在成长。王超、辛剑还与2020年新员工进行篝火座谈,谈论此次抢险救灾的感想,鼓励他们把每一次困难都当作历练和宝贵的成长财富。“尽管这次洪水来势汹汹,但我并没有感觉到一丝一毫的恐惧和害怕,因为时刻都有人冲在最前面,为大家筑起坚强的壁垒。这些天虽然很危险,但是非常有安全感。”综合办邓龙祥说道。
21日,步行通到县城的小路终于打通,受公司党委委派,在县城等待多日的公司总经济师罗长青抵达项目部,协助项目组织人员分批分组转移。翻山、涉水、蹚泥,步行20多公里,在党旗和党员先锋队两面旗子的引领下,所有作业队伍人员、项目职工、家属以及救助的王先生一家在内的500余人整齐有序地撤出了危险区,到达平武县城。在撤离的路上,马海申把身怀六甲的妻子和刚满4岁的女儿托付给同事,自己忙着去前方探路。工人握着徐朝辉的手激动地说:“这次多亏了有你们,让我们体会到了项目部对我们的重视。请你放心,虽然受灾,但是我们人都在,只要项目需要,我们一定立即回来”。
六天六夜,在没电、没网、没信号、没有外界任何信息、后勤补给不足、险情频发的艰难情势下,九绵高速LJ11标全体党员以炽热之情、血肉之躯筑起坚强的红色堡垒,守护所有人的安全!六天六夜,九绵项目党支部的党旗始终扎在最难、最险、最艰苦的地方,始终飘在每名党员、每名职工、每个白马藏族同胞的心中!(孔德高 廖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