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愿为振华重工产品做广告
本报讯(记者 谭广仁 米金升) 11月25日,在上海考察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最新进展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应为民族品牌振华重工的产品“做广告” 。
在浦东自贸区市民中心,正办理海外投资证书的振华重工总裁黄庆丰看到总理,便主动向总理介绍自己来自振华重工。没想到总理听到后说:“我知道振华重工,你们的装备在全球卖得很火。 ”
黄庆丰顿时有了信心,他向总理提出了一个请求:振华重工港机产品已连续17年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新的全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已经在国内外应用,希望总理能够“帮忙推销” 。没想到总理欣然答应为全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做广告。这将是总理“代言清单”上的新产品。
作为国民眼中的“高铁代言人” ,他刚刚向16个国家领导人“推销”中国高铁: 25日,李克强邀请参加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的客人共同乘坐从苏州开往上海的高铁列车。
近年来,坦诚“代言”中国产品成为李克强总理的外交内容之一。这是总理向他的国际“同事”学习的。总理曾经说,他到国务院工作后注意到一个现象,不管是出国访问还是接待来访外宾,对方领导人总是给中方递单子,要求我们买各种产品。
不过,总理“代言”肯定要求很高。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一直推荐中国的高铁,总理说:“高铁代表了中国装备技术综合实力。 ”
在现场,总理关切地询问了振华重工产品的质量。黄庆丰介绍说,岸桥产品已占据全球份额的75 %以上,产品遍布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当前正积极争取中国质量奖。听到这些,总理表示要像代言高铁一样为振华重工的产品做广告。
总理还说,他在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面期间了解到,中东欧国家有很多港口码头正在建设。
另外, 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也给振华重工“做过广告” 。他在美国迈阿密港口鼓励美国广泛地使用“美国制造” ,工作人员刻意用美国国旗盖住振华重工所产设备上的中英文商标。但是,演讲过程中一阵大风吹落了美国国旗,振华重工的商标还是露了出来,美国媒体“直播”了这一“广告” 。
随着“中国智造”的崛起,国家领导人正在“代言”更多的中国产品。2014年9月12日,习近平主席向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赠送官方礼物包含了中国品牌手机。
中缅原油管道通油
我国原油进口缓解“马六甲之困”
本报讯(记者 米金升 李海林 通讯员 冯晓莉) 1月30日,一艘叫“新润洋”的油轮靠泊缅甸皎漂马德岛港,随着阀门的转动,来自中东地区的13 . 5万吨原油注入马德岛上的储罐内。
不久后,这些原油将“换乘”直径42英寸的中缅原油管道,一路经过缅甸的4个省邦,跋涉771公里后,从云南瑞丽进入中国。
这就是中缅原油管道工程,一个投资金25亿美元的宏大项目。中国港湾承建了龙头工程马德岛港原油码头及相关工程。经过近5年建设,马德岛港正式开港,原油管道开始试运行。
中缅原油管道工程由中石油集团、缅甸国家油气公司共同出资建设,所占股份分别为50 . 9 %和49 . 1 %,项目运营期30年,设计年输量为2200万吨。
中缅油气管道的设想酝酿已近20年。经过6年谈判, 2009年3月中缅才签署建设协议。
多年以来,面对越来越大的原油需求,我国一直寻求能源通道的多元化缓解过度依赖马六甲海峡的矛盾。中缅原油管道便是其中内容之一。
是“流”也是“留” 。原油在输往中国的同时,也将在沿线下载供缅甸使用。
1月28日,在仰光举行的中缅原油管道预试投产仪式上,缅甸副总统吴年吞说,除增加国家收入外,也将为缅甸人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通过公益事业改善当地教育医疗卫生条件。
仪式现场,伴着缅甸的传统音乐,身着传统服装的民众翩翩起舞。他们或许更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马德岛港是缅甸首座国际大型原油卸载港,可供30万吨级大型油轮靠泊。5年前,这里是一个只有3000原住民的孤岛。
2009年,中国港湾项目团队派出一个“先锋队” ,每天从陆上乘木船航行将近两个小时后登岛“打前站” ,下午再坐船回来。对于这段往事,祝绪阳记得很清楚。他和3名同事徒步涉水登岛,路要自己找。后来,他们发动几百名村民,用一块块石头垒出了临时码头,第一批设备才得以登岛。建设者与当地岛民的友谊也从此开始。
随后,在中国港湾的组织下,三航局、天航局、水规院等项目团队在生活条件和施工条件的创造非常艰难的情况下,按期完成了原油码头、航道、配套等全部任务。
建设者与当地岛民的友谊也结出了果实:原始荒岛几乎变成一个美丽小城;有了工作的岛民骑上了摩托车;小诊所也开张了,医生也还是建设团队的随队医生手把手教出来的呢。
技传东非
本报通讯员 王秉辰
10月初,肯尼亚人马利姆拿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二张“毕业证书” 。
马利姆今年24岁,他的第一张毕业证书还是14岁那年沃伊镇小学颁发给他的。他与肯尼亚的许多年轻人一样,贫穷的生活与落后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权利。
“以前我总是打零工,经常填不饱肚子,而这个……”他兴奋地指着手中的证书,“这是我以后的希望! ”
这个大眼睛的非洲小伙儿笑得很开心,他的“希望”不是手中的这张纸,而是他从“蒙内铁路人才培训基地”学到的一技之长。
落后的不仅是经济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是片辽阔美丽的国度。但与非洲的大多数国家一样,贫穷与落后的社会基础设施束缚着它前进的步伐。
2008年,肯尼亚政府推出了国家《2030年远景规划》 ,其中将能源、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业等列为重点发展领域。这是擅长奔跑的肯尼亚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打响的“发令枪” 。而这一切,都将以一条铁路为起点——蒙内铁路。
这是肯尼亚一百年来建设的首条铁路,由中国交建承建,也是非洲大陆第一次对接中国铁轨标准。作为肯尼亚国内最大的基建工程,480公里的战线长度更意味着数量庞大的参建人群。据估算,在建设高峰阶段,需要3000名中国工人,而肯方员工的需求数量更是他们的十倍,达到三万人次。
如果说蒙内铁路是肯尼亚经济的“一剂良药” ,那么对于失业率达到40 %的肯尼亚来说,工作的机会才是当地百姓的“强心剂” 。
“我们不招‘力工’了。 ”一航局蒙内铁路项目部对外招聘人员左琳对前来应聘的十几个黑人摇摇头。随后她问道:“你们有懂工程测量、模板安装、混凝土检测的吗? ”他们频频摇头。
“我们总是能按需招收到大规模的肯方“力工” 。每次招聘肯尼亚人都群涌而至,但相关技术人员的匮乏却是所有参建单位所面临的困境。 ”左琳望着招聘启示叹了一口气。
施工需求量巨大,当地人才紧缺,如果从国内调派相关技术人员,将使企业的人工成本大幅增长。
技术转移另辟捷径
蒙内铁路是东非铁路网的开端。作为“东非咽喉“,建成后,它将延伸至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等东非6国。而“技术”需与“铁路”一同延伸。
用“技术转移”培养当地雇员,不仅能够缓解企业在肯尼亚的人才匮乏,而且能够为肯尼亚储备铁路施工人才,这无疑是一条受益中肯双方的“捷径” 。
国内以往采用的“师徒传授”虽有“实操”作为保障,但语言沟通的障碍与非系统化的学习常常让肯方员工在遇到难题时一知半解。
“Mr.Zhang对我很好,可我们沟通很难,我又没有知识和经验,有时很简单的工作我都做不好。 ”肯方员工巴缇纳摊开手无奈道。
“要采用现场操作和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要让中方技术人员对肯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还要联合肯方培训机构辅助理论教学。 ”这是助推“技术转移”以及推动肯尼亚铁路人才建设的必要途径。
当地时间2015年6月30日,中国路桥蒙内铁路人才培训基地在一航局蒙内铁路项目部揭牌成立,旨在以三个月为一期,用上述培训体系培养出众多的铁路施工、测量、试验的专业人员及掌握大型设备操作的高级技师。
这一天,马利姆与巴缇纳幸运地成为了首批42名学员中的一员。
人是最重要的
肯尼亚时间10月7日中午,蒙内铁路第一期学员结班仪式在项目部举行。首批受训的肯方学员在三个月中经过6轮集中理论学习与现场操作演练,通过严格考核取得了相关专业的“毕业证书” ,毕业率达88 %。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蒙内铁路已完成过半的今天,如果说建设中的铁路是肯尼亚发展的“硬件” ,那么中国交建的建设者更带给了这个国家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软实力” 。
早些时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在陪同肯尼亚总统视察沃特大桥时曾表示:“每次来工地现场,都能看到更多的肯尼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参与建设。通过合作,中肯双方不仅能把这条铁路建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轻的肯尼亚人,为肯尼亚及非洲铁路发展、为整个非洲经济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说到底,人是最重要的。 ”
毕业仪式结束时,马利姆说:“这条铁路会开启我们国家的新时代,而我在这里学到的,也将让我的三个孩子不会再像我小时一样,在饥饿贫苦中艰难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