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庆祝公司成立60周年 > 正文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激战正酣,为巩固国防,建设海南,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国防战备公路——海(口)榆(林港)中线公路。海榆中线起于海口市南海大道,途经澄迈、屯昌、琼中、五指山、保亭等地,止于三亚市榆林港,全长297公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条国防公路、海南解放后第一条上等级干线公路,也是一条捍卫祖国疆土的路,更是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新中国成立不久,百业待兴,中国人民解放军公路工程第一师是当时公路工程建设的主要力量。公路一师和来自华南公路修建前线指挥部第一工程局的技术人员组成施工队伍。后来两者合并,经过改制、重组,于1963年正式成立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这就是中交一公局集团的前身。
1952年10月,海榆中线公路开始施工,包括解放军公路一师在内的10万余军民开展一场艰苦卓绝的筑路大会战。那时,海南岛的生活条件、自然条件以及施工条件极其困难。尤其是海南中部山区,这里山高谷深,荆棘丛生,还要穿越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的五指山。海榆中线基本上是靠手挖肩挑修出来的,靠的就是不畏艰难不怕苦累的苦干精神。
当时施工不像现在有专业施工机械设备,工地上除了一两台苏联造的推土机、压路机外,其余的主要工具就是十字镐、铁锹、扁担和土簸箕等。除了十字镐和铁锹是从广州运过来的,其他所有的工具都是战士们就地取材,用山里的竹子一点点编起来的。
铺路面时,压路机不够,施工人员就用水泥混凝土制成一个个巨大的压路滚筒,由几十名战士来回拉。上百斤的石块也都是靠人工从石场艰难抬到建桥工地上的。不少民工的肩膀磨破了皮,手脚也都起茧了。
施工中最艰苦危险的要数爆破开路。打炮眼时,没有风钻机,往往是一人双手握紧一根钢钎,另外两人分别抡起大铁锤砸钢钎凿炮眼。在线路通过悬崖峭壁的地方,战士们悬空作业,用长绳一头绑在人的腰间,另一头系在崖顶的大树上,吊下来在施工点凿打炮眼。凿好炮眼,安放炸药、雷管,点燃导火索后,人便赶紧吊上去。有的战士由于隐蔽不及时或没有隐蔽好,被爆破碎石击中或砸中而牺牲。
在困难的环境面前,这支筑路铁军没有退缩,他们斗志昂扬、动力十足,发出“要让高山低头、让河流让路”的口号。“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给党中央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参与海榆中线建设的离退休职工回忆说,
1954年12月19日,全长296公里的海榆中线全线建成通车。经交通部验收,达到国内五级公路的水平。
1954年,毛泽东、朱德分别为海榆中线公路建成题词“加强防卫,巩固海南”和“好好建设公路,为造福人民与巩固国防而努力”。
现在,这两面珍贵的锦旗保存在公司的展室里面。
海榆中线是一条用血肉筑成的大道,共有221位官兵在修建全长296公里的海榆中线公路中英勇牺牲,英烈们用他们的生命筑起了一条穿越崇山峻岭的交通大动脉。而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筑路“铁军”,纵使岁月匆匆流逝,当年公路一师“手拓南荒”的筑路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在中交一公局集团薪火相承,激励着一代代交通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2001年底,海南省交通厅在海榆中线9公里处新建了一座碑高19.52米的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毛泽东和朱德的题词、交通部1954年12月撰写的碑文及牺牲的烈士名单。纵使岁月匆匆流逝,有一种精神却无法从我们心底抹去,始终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