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中交一公局集团“组合拳”打造品质冬奥工程



发布时间:2019-11-29   
吾名
2019-11-29

  挖掘机、装载机、出渣车、混凝土运输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这是中交一公局集团承建的延崇高速松山特长隧道施工现场。

  作为被国家冬奥组委、交通运输部寄予厚望的“一号工程”,延崇高速是连接北京、冬奥会崇礼赛区两地的公路主通道,列入“全国首批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

  其中,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之一的松山特长隧道,是北京地区目前在建的最长公路隧道。建设过程中,中交一公局集团打出一套“组合拳”,克服了隧道施工中单端掘进长、地质情况复杂、涌水量大等难题,打造“资源节约、生态环保、低碳节能、智慧高效、服务为本”的高品质绿色工程。

  “穿上雨靴、戴上安全帽、套上雨衣……”这是延崇高速松山特长隧道建设者的日常装束,目前松山特长隧道掌子面每天涌水量达3万多方,相当于30多个标准游泳池的出水量,建设者们常戏称自己是在“水帘洞”里修高速。

  按照隧道原设计,涌水使用普通水泵直接抽排就可以满足施工生产,但是自2018年9月份开始穿越围岩破碎带以来,实际涌水量已达到预测设计的近30倍。

  “可是节点就在那,再难的问题也得一一解决。”项目经理王贺起多次在项目例会上强调,经过多方勘查、论证,几十部水泵组成超常规三级泵站矩阵在掌子面附近落地,并成立专业排水班组,专人专岗优化排水系统,涌水问题迎刃而解。

  涌水问题解决了,项目却再遇“拦路虎”。松山隧道地质结构多变,“最困难的时候,7个作业面围岩等级同时变更。”项目总工程师张宁回忆道。围岩频繁变更,加上湍急的涌水,“突泥”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种环境下施工,好比在豆腐块中打洞,现代化机械施工也显得很费劲。

  “避免施工中出现突泥,地质探测的准确度是关键。”张宁介绍道,否则围岩状况不明、不能及时进行处置,极易发生突泥、塌方。经过多方查询资料、邀请业内专家论证,项目决定加用地质雷达进行30米验证探测,起到超前预判作用,并采用封闭掌子面泵送砼、超前大管棚、帷幕注浆等预加固手段提前进行加固,并及时调整开挖工法与每循环开挖进尺,成功解决“涌水、突泥”难题。

  中交一公局集团打造品质冬奥工程还体现在“智慧+工地”上,人脸识别、定位跟踪、实时监控、作业状态告知系统……这些智能高科技都在这里全面应用。

  走进项目工地,智能监控门禁系统提醒这是施工重地,门口的电子门禁需要特殊密码才能通行。项目党支部副书记胡守文介绍,通行特殊密码有两个,一是人脸,另外一个就是安全帽。人脸识别加上安全帽上的电子芯片合二为一双重验证,验证之后才能通过门禁走进工地施工区。

  不仅如此,延崇高速还是河北省首个全线运用BIM技术的高速公路,BIM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项目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的可视化、精细化、流程化、标准化、一体化,只需用电脑打开BIM系统、轻点鼠标就能看到松山特长隧道的施工状态,传达现场安全质量问题,根据问题优化设计图纸,将施工中的重难点进行“特写”,使得交底主次更明确,表达更清晰,问题解决快、准、狠。

  松山特长隧道左幅长9.2公里,右幅长9.17公里,单端掘进距离如此之长,如何解决隧道内各种大型器械尾气、掌子面爆破产生的废气成为延崇高速建设者的工作重点之一。

  项目引进的新型车载式隧道除尘净化设备除尘净化效果有目共睹,可是使用不久这个身长13.8米的大家伙便遭遇了“转身”难题。

  “张工,你看高铁有两个车头倒是方便呢,想往哪边开就往哪边开。”这天,张宁和项目技术员刘晓明一块出差,同事无意间的一句话却让张宁灵光一闪。回到项目部,张宁和同事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后迅速与厂家沟通改装要求,一个月后,有着双向车头的“车载式隧道除尘净化设备”像一列灵活的小火车服务于各个正在作业的掌子面。

  想得早,看得准,做得快,延崇高速建设者打出了一套精彩的“组合拳”。如今,延崇高速全线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这条全长113.7公里的冬奥会北京市连通崇礼赛区的公路主通道预计在2019年底建成通车。



作者:吾名   来源:中交一公局



中交一公局集团
中交一公局集团
中交一公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