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局
|
2019-06-03
|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深圳及东莞日益逢勃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条更快捷通道,以方便两地民众在经济、物流等各方面的紧密合作。在这个背景下深圳公常路项目应运而生。
今年2月份,深圳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更是用“增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核心引擎功能”,来给该项目下了定义。
如何把这个项目建好,让连接深莞两地的这一“门户”发生“蝶变”,考验着每一位建设者。
大交通 新动力
17亿的合同额,517天的工期,平均每天要完成300多万元的产值……作为深圳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十大重大交通项目之一,深圳公常路项目一进场就备受瞩目。
项目位于光明区新湖街道,起于光侨路西侧,经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终点位于深莞交界处,全长约3.56公里,其中下穿段长2.78公里,该段设置双层道路,地面、地下均为双向六车道。“该项目是四公司在深圳中标的首个大型市政项目,新市场、新产品,对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项目负责人曲宏福介绍,公常路不仅是深圳至东莞的交通要道,也是推进光明区北片区转型升级,打造产学城融合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顺利开学,该工程要力争在2020年完工,“时间很紧,任务很重”。
家住公常路附近的深圳市民张红鸿时刻关注着该项目的进展。他说,明年9月份,中大深圳校区就要开学接收新生,到时候公常路的改造也完成了,“地下道路走客货运车辆,地面道路作为城市道路,车辆分流,保障了交通的安全,也提升了城市的品质”。
“外界的关注度大了,对我们是压力,但更是一种动力。”曲宏福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深圳市光明区正加快建设步伐,项目也正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期,高标准配置资源,组织施工生产,迅速掀起了施工热潮。
全方位 信息化
市政工程施工环境本就复杂,项目左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项目,右临深圳地铁6号线支线,地铁车站主体围护结构与项目主体围护结构之间净距,最小处仅3.3米。“施工的的安全和质量压力可见一斑,加上项目工期紧、任务重,还包含了大量的跨部门、跨专业交叉作业,如果仅仅依靠人工记录数据的管理手段,显然无法满足项目的需求。”项目总工王礼华介绍,人员、机械和设备多,如何将所有的资源纳入到统一管理中,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了全面提升现场施工管理水平,项目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打造BIM+智慧工地,确保实现施工生产精准、精细化管理。
“点开微信,就能看到‘管理驾驶舱’,项目施工现场、人员、机械设备等多个模块一目了然。”在项目信息化中心,项目BIM技术工作人员李明东站在大屏幕前,饶有兴致地介绍,“从现场的业务数据,到管理层的业务指标,我们都建立了强大的数据库,形成了项目统一的工地管理数据集成中心,数据穿透,手到擒来”。
王礼华说,自项目应用“管理驾驶舱”以来,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得到进一步的改善,项目的各项管控也有了更为统一的管理。此外,随着主体基坑的开挖,项目将对基坑工程进行自动化全天候监测,一旦出现紧急异常情况,系统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快施工 求效益
公常路是深圳至东莞重要过境通道,交通流量大,客货车辆多。交通疏解工程是项目的“头号”难点。如何在狭小的施工作业面内,抢抓疏解路导改的节点任务,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施工组织成了项目管控的关键。
“进一步完善项目施工计划,倒排工期,将节点精确到天。”曲宏福多次在生产会上强调。于是,一系列促进施工生产的措施相继铺开,项目在总部集约统筹的基础上,设立两个高效执行型的施工生产分部和一个高效配置型的资源保障分部。两个施工分部分段施工,交叉作业,完善施工计划,倒排工期,将节点精确到天,24小时两班倒不间断作业……
就这样,从总部到分部,再到现场技术员,施工现场所有的管理一竿到底,层层落实,迅速掀起了施工热潮。近日,施工现场更是传来了期待已久的好消息,经过67个日夜、39人的坚守与付出,项目一期疏解道路导改终于完成,后期主体施工的“咽喉要道”打通了。
“正如矗立在蛇口时间广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对我们项目而言,工程建设就是要高效执行、以快制胜。”在机械轰鸣的施工现场,曲宏福若有所思地说。
(四公司 邱淼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