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穿越天山的绿色之路



发布时间:2025-03-24   手机阅读量:1
一公局
2025-03-24

“轰隆隆 ——”2024年12月30日11时17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山脉深处传来震撼人心的爆破声。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历经5年艰苦鏖战,终于迎来全线贯通的历史性时刻。这条蜿蜒22.13公里的隧道,不仅让穿越天山的行程从3小时大幅缩短至20 分钟,更在凿岩破壁的过程中,生动诠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理念。


作为G0711线乌尉(乌鲁木齐至尉犁)高速公路的关键“咽喉”工程,天山胜利隧道需要穿越16条地质断裂带,隧道最大埋深达1112.6米,高地应力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高地震烈度也是隐形的威胁,高寒缺氧更是考验着建设者们的生理极限。然而,这项工程的背后,还有一项重要的课题:如何在成功穿越天山的同时,切实守护好其生态环境?


项目建设者们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从混凝土拌合站的“隐形守护”,到废水处理的“点滴必争”;从减震层对山体的保护,到竖井施工实现 “零污染”,建设者们在坚硬的岩壁上镌刻下绿色发展的深刻印记,让这条交通大动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典范。


创新设计除尘装置,保障天山生态和作业人员健康


一望无际的蓝天,总能给人带来充满诗意的美好遐想。“守护这片蓝天,我们责无旁贷。”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交建)新疆乌尉6标项目经理李亚隆坚定地表示。


天山胜利隧道项目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天山深处,自项目进场之初,便明确了要打造优质、绿色、廉洁工程的目标。项目团队将绿色发展理念细化为一项项具体的硬指标:混凝土生产区粉尘收集率必须达到 99%以上,施工废水要实现100%循环使用,生态恢复方案必须与工程进度同步设计……当这些严格的要求与天山脆弱的生态系统相互碰撞时,科技创新成了最有力的支撑。


从项目启动的那一刻起,项目班子成员就高度关注生产施工等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在混凝土拌合站,站内空间相对封闭,装载机上料时,卸料产生的强大冲击力会扬起大量扬尘。这些粉尘在密闭空间内肆意飘散,不仅严重威胁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还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威胁。


为解决这一棘手难题,李亚隆带领环保和技术人员多次研讨,深入研究市场上现有的除尘设备,并创新性地提出了集中除尘理念。经项目团队对设备的反复改良,最终确定采用专门的除尘装置,对每个料仓在上料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进行针对性处理。


“在这套系统的有效运行下,混凝土粉末能被有效收集和处理,不会四处飘散,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破坏。”李亚隆介绍道。


“别看这台设备外观普通,它在 2019 年就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并在2021年荣获中国交建微创新优秀成果奖。” 中国交建新疆乌尉6标项目安全总监陈永刚说。


环保除尘装置利用红外线开关控制,装载机从集料仓上料时,控制阀门和除尘风机即刻启动。风机将进料口的灰尘吸入管道,随后送入除尘器处理。


“这套除尘设备投入使用后,除尘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耗电量也显著降低,既守护了天山的生态环境,又保障了作业人员的健康。”陈永刚感慨地说。


拌合站的环保除尘装置,就像他并肩作战多年的亲密战友。它悄无声息地处理着每一粒混凝土上料时扬起的粉尘,在这过程中,它不仅见证了天山胜利隧道掘进工程的飞速推进,更目睹了我国交通建设人员在守护天山生态环境时,全心全意、无微不至的付出。


而在隧道内部,为改善一线工人的施工环境,排除洞内的污浊空气,减轻粉尘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中国交建新疆乌尉6标项目党支部书记侯永川带领机械部人员对原有车辆进行改造,创新性地推出隧道移动式除尘车。这种车辆每日在隧道内各作业面循环洒水除尘,成功解决了隧道内空气污染难题。


“施工结束后,我们会依照复垦方案恢复生态,不会留下任何施工痕迹。” 侯永川说道。


清污分流,集中处理、循环利用,不让污水入河


站在乌尉项目施工现场的石桥向下望去,乌鲁木齐河在山间蜿蜒流淌,天山胜利隧道从天山深处穿行而过,与周边的冰川、河流、植被和谐共生。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无论多大付出,我们必须扛起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责任。” 中国交建新疆乌尉 5标项目党支部书记鲁泽建说道。


天山胜利隧道进口端位于天山北麓胜利达坂,距离天山一号冰川保护区仅10多公里。冰川融水汇聚而下形成的乌鲁木齐河,是乌鲁木齐市数百万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而隧道进口端施工场地就在距乌鲁木齐河不远处的峡谷中。


早在初步选线阶段,乌尉高速的线位就特意绕开了天山一号冰川,以避免隧道通风产生的热效应破坏冰川生态。尽管如此,施工开始后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天山富含水分,打通天山注定要经历一场与水的“较量”。


从天山胜利隧道进口端一路向内,越往深处,裂隙涌水越大。“施工高峰期,每天涌水近4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小时冒出1700吨水,用‘巨量’形容毫不为过。”中国交建总承包分公司副总工程师苗宝栋说。


裂隙水源于山中,自身矿物质含量较高,不能直接排放。施工时硬岩掘进机设备带有的润滑油和大量岩石粉末会渗进水中,从而形成施工废水。施工废水含有油类、氨氮等物质,必须进行重点处理。


因此,在隧道开工前,第五标段项目部提前在隧道外建设了一座污水处理厂,专门用来处理裂隙水和施工废水。之后又在洞内、洞外先后各增设一套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


“3个污水处理厂合计日处理量 1.75 万立方米,相当于9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处理后的水可以达到地表Ⅱ类水质标准,而且全部循环利用,回收用于隧道施工、设备降温、路面降尘、植被绿化和生活区卫生间冲洗等方面。” 中国交建新疆乌尉5标项目安全总监李刚说。


为了不让一滴污水流入乌鲁木齐河,施工团队采取了多项措施。首先,他们采用“清污分流”策略,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清水和污水分开处理。清水经过简单沉淀后即可直接用于施工,而污水则会被输送到专门的处理厂进行深度净化。


“整个施工期间,水质检测人员每周都会来现场,从不同点位取水采样、化验检测,对处理后的水也会进行检测比对,其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Ⅱ类水质标准。”苗宝栋说,通过对水体进行综合处理,确保施工“零污染”。


“‘零污染’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要将这些废水再次利用。”项目管理人员李刚介绍,经过处理的废水部分会用于洞内继续施工,还有一部分用于混凝土拌和站、场地绿化和洒水降尘。这样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此外,项目部还建立了河长制,明确项目经理王贺起为河长,负责督促落实河道范围内污水排入、堤岸无损毁及河面无垃圾等工作目标。在王贺起看来,这不仅是他的工作职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不让一滴污水流进乌鲁木齐河。”鲁泽建表示,修建公路隧道是项利民工程,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好。


挖饮水池、留出迁徙通道,与野生动物互不干扰


驾车前往天山胜利隧道的途中,会看到一块块醒目的野生动物保护牌,它们不仅是对过往车辆的提醒,更体现了对这片土地上生命的尊重。


中国交建新疆乌尉5标项目部驾驶员王鹏飞说:“我们出车时,在路上偶尔能遇见雪豹,相互对视一眼,感觉很温馨。” 鲁泽建也感慨道,每当羊群经过,他们的车辆便会主动停下,羊群毫无惧色。“经过这几年和当地各种野生动物的相处,我们已成了互不干扰的好邻居。”


为减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建设者们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正在建设的 “后峡1号大桥” 附近,项目管理人员冉军辉指着一汪清池介绍:“灌木生长的地方就是河流经过的地方,这条河水流湍急,蓄水量较少,都从石头缝下流过。加上桥梁施工,野生动物无法像往常那样轻松抵达河边,如不进行处理,或会影响野生动物饮水。”


为此,项目组建施工团队修建了一个面积约 60 平方米的椭圆形蓄水池,蓄水深度可达 1.2 米。项目管理人员唐贵祥解释说:“很多工程项目会将蓄水池修建为用混凝土浇筑的矩形水池,但四四方方的水池,野生动物不太敢靠近饮水,所以我们就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是直接挖出来一个椭圆形水池,仿造成天然的水池洼地一般。”


在乌尉项目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这样不侵扰野生动物栖息的设计。


在乌尉项目中有约116公里的路段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重点保护动物数量分布较集中。这些路段的项目路线主要是以隧道和大型桥梁的形式呈现,因为隧道构造对区域内动物活动几乎不产生影响,并且桥梁的构造也容易打造动物通道。


在116公里的路段中,共布设了17条隧道,总长度为47.6公里,其中就包括天山胜利隧道。另外,还布设了36座特大型和大型桥梁,总长度为20.34公里。其中,可作为桥梁动物通道的比率占 17.53%,隧道和大型桥梁类型的动物通道比率占 58.57%,通过这些设计,尽最大可能为野生动物保留了“迁移之路”


而在天山胜利隧道的建设过程中,施工便道的设计与选择对生态环境保护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施工便道是为解决施工工具、设备和材料从场外运至施工现场等交通问题,在主体工程施工前修建的临时道路设施。


天格尔峰东侧的峡谷间,一座254米长的高空索道桥横跨乌鲁木齐河,这就是乌尉项目8号便道索道桥。项目管理人员张成介绍,项目主线沿着对面山体布设,中间有乌鲁木齐河相隔,没有道路运送相关建设材料,因此必须建设工程便道。采用索道桥的方式,能减少地表植被破坏,避免对其所在的天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保护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生态优先理念体现在工程建设的每处细节上。” 王贺起介绍,这里生态较为脆弱,所以拌和站、预制场等工地临时建筑都建在用地红线内。这样既不影响施工,还减少了对周边50余亩土地的占用。同时,植被恢复工作也充分考虑生态保护需求,用的是采集的本地草籽,更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


每年 5 月至 6 月间,天山北坡的草地渐渐变绿,牧民们会把牛羊赶到山上吃草。“天山胜利隧道施工没有对这里的环境造成影响,公路旁修的护栏,也为牛羊和野生动物通行留出了通道。” 当地牧民达吾列提哈力说。


“生产建设固然重要,但是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更先一步。” 这是天山胜利隧道建设者们的共识。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在追求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同样可以守护好这片蓝天、草原和山水。天山胜利隧道,不仅将成为连接南北疆的发展之路,更将成为一条穿越天山的绿色之路,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作者:吾名   来源:中交一公局集团



中交一公局集团
中交一公局集团
中交一公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