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中交一公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
2010-10-20
|
这是一位投身于兰渝铁路建设某位青年的故事,2009年他毕业于祖国西部的一所铁路工程类院校,怀抱着建设祖国交通事业、造福黎民百姓的理想,他来到了中交一公局华祥公司。在经过了局和公司的专门培训之后他被分到了兰渝铁路12标四分部,他很庆幸自己来到了局和公司的重点项目,能够为一局打开铁路市场,创建铁路品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带着对未来无数的美好遐想,他坐上了开往重庆的k589次列车,在经过长达三十多个小时的辗转之后。他终于来到了仍然保留着淳朴民风的重庆市合川区七间小镇上,环视着还未建设完善的华祥兰渝铁路驻地,陌生和胆怯的感觉涌上心头。
收拾好行李后,他很快就投入到项目部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九月的重庆没有辱没火炉的名号,在没有风扇、空调的环境下,人从早到晚的衣服都是湿漉漉的,顶着这样的桑拿天,克服吃不好睡不好的困难,每天早出晚归完善项目部的各项基础设施。在他和同伴们的共同努力下把原本空荡荡的项目部用各种办公用品和实验器材填充起来,原本泥泞的空地变成了平坦的水泥操场,原本陌生的同事关系变成了亲如兄弟姐妹的感情,原本临时组建的工作地点变成了相亲相爱的大家庭。一个供所有员工停歇的温馨大本营建设完善后,使所有员工之间的关系变的融洽,这些软环境的建设极大调动了职工地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项目部的建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那么开山劈路的施工过程就是一个从无到有创造的过程。每一座山都有它不同的通过途径,每一块征地都有不同的住户,每一段路的开辟都有着不同的困难需要克服。跨滔滔江河,越茫茫峻岭,劈山筑路,长虹飞架,一局人的足迹为这个贫穷落后的地区带来了福音。施工要全面展开,征地拆迁,电力供应必须要提前完成。施工要顺利进行,就必须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针对这些问题,积极策划举行了“践行科学发展观,路地共建和谐社会”党建成果交流会,与四分部管段内的四个乡镇,及电力供应部门进行了沟通交流。为进一步搞好铁路建设中的房屋拆迁、炮损、土地复耕等后续工作,进一步加强四分部党支部与地方党委的协调、配合建立了起了一条和谐的纽带。
角色的转移让他可以将学校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实践中运用,但他很快发现实际工作和理论的差距,施工中很多细节方面的知识都不熟练,这突然的无知让他很茫然。不过后来在项目部制定“传、帮、带”的模式进行技术人员的搭配,并且多次组织技术培训,聘请专家讲座,利用下雨天与晚上的休息时间组织技术员学习,熟悉图纸,结合施工现场,从现场清表、桥梁桩基开挖、混泥土浇筑,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各分项工程的施工工作。
2010年,在经过一年的磨练后他可以独立的组织现场施工了,各项工作也开始得心应手起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铁路工程建设出现加速发展势态,同时铁路工程建设中呈现出“高标准”“新工艺”的快速更新两大特点,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形成了铁路建设技术标准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更多应用。
在一年的工作中他受益良多也改变了很多,由独立的个人变成了项目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由初出校园的理论者变成了实际生产中的实践者,由单纯的从师学艺变成了自主创新。但是,唯一不变的是那份为祖国基础交通建设的那份雄心壮志,以兰渝为起点挥洒着新生代建设者的青春热血,在一局无尽的交通线路建设中这份热血将如温泉般绵延不息地流淌向祖国各地。(兰渝铁路12标第四分部 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