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柴静这个人,是因为她的演讲《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她用平实的语言讲出的一个个故事让我感动。今年年初,柴静出了纪录片《穹顶之下》,看过之后,我亦感慨于她对环保问题抽丝剥茧式的执着和关注。因为柴静这个人,我忍不住翻开了她写的《看见》。一本书,二十个章节,里面讲述的除了柴静本人的成长外,我看到的满眼都是对人的关怀和对自己事业的执着。
因为柴静是一个“对人好奇”的人,所以她执着于自己的记者事业,也因为她“关心新闻当中的人”,所以她选择了通过“看见”“一个个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来关心这个国家,关注这个社会。
整本书的讲述,都没有离开对人的关注:“双城的创伤”中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关注;边缘人群需要被给予的尊重;对家庭暴力受害者及其亲属的关注;对虐猫人、耍猴人的“只求了解认识而已”;对周正龙拍华南虎这件事的分析;对奥运会中未能夺冠的人物故事的倾听;由德国志愿者卢安克的故事引出的对人的思考;对药家鑫事件背后的人性的探求。这些故事,都是柴静作为一个旁观者“看见”的一个个人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而书中对农村征地问题的思考、对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问题的探讨、对两会期间的采访纪实、对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关注等看上去涉及到国家和国家政策的大事,也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做的具体的事来讲述的,同样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展现着每件事中的每个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影响。
《看见》让我看见的是每一个人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让我感知到的是做好人文关怀对于一方环境产生的巨大改变。这对于从事党务工作的我来说,最大的启示就是,如同每个人的力量累积足以对国家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一样,企业里每个员工的力量累积也足以产生能够改变整个企业发展走向的能量。企业中的党务工作核心即通过做好对党员和群众的人文关怀来营造好企业的文化氛围,最终以高水准的企业文化促进激励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而企业的人文关怀则要尽量细致地关注到企业中每个员工的身上,通过关注员工们的生活是否有困难、工作学习是否遇到了障碍、他们的优秀表现是否得到了表彰鼓励等这些看似不大,但是对于员工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事情,让大家从心底认可自己所得到的尊重,真正把企业当成自己的事业之家,将自己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隐性而巨大的推力。
从事党务工作之初,我不明白党建工作的中心在哪里,从局党委下发的一个个文件中,我渐渐认为党建工作是由党务工作者推动,将一个个制度和活动落实,从而带动党员的积极性,提高党员对群众的影响力,最终达到推动企业发展的目的。而看过了柴静的这本书,我觉得之前的理解有些本末倒置了,应该是因为有了党务工作者对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和对员工因人而异的工作技能培养和思想修养的培养的人文关怀,员工们才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企业主人的责任,从而为自身和企业的未来进行认真深入的思考,为企业和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寻找公平有序的未来”,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同时主动关心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否定位合理,是否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员工的切身利益,以这样的方式推动企业各项制度更合理地建立,保证建立起来的制度更扎实地落实。就像柴静对两会报道的描写一样,“我们不对自己的事情关心,谁来关心呢。”
现在,我虽然还没有想明白能够通过什么的方式才能细致全面地表达出对每一位员工的关注,但我至少“看见”了问题,可以“从不假思索地蒙昧里挣脱”,真正用心“去感受、理解”员工们遇到的困境,在日常工作中多动脑筋,认真思考如何从制度中或平时的能够展开的活动中最大程度上地关怀到每一位员工,在本职岗位上“把自己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