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说过:“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铭记历史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永远活在过去,迷失在过往的荣耀中、或者沉湎于曾经的伤痛,而是要通过铭记这无论辉煌抑或低谷的滚滚长河,让自己领悟到“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改”的淡定与从容。
我喜欢读史,尤爱《史记》,太史公笔下书写的各色人生可以让我看清很多,放下包袱,轻装前行。
以前总为太史公的际遇而深感不公,认为他生在当今一定会更快乐更幸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再单一化,所以才能明白“时势造英雄”这句话的含义。他的命运自从在接受父亲司马谈临终“所欲论著”的嘱托时就已经决定了。他所承受的是一种传统文化赐予的无上力量,而这种无穷的力量也将带给他无尽的痛楚,但带给他更多的是让无数文人都感到自豪的那一份无与伦比的荣耀与流芳百世的盛名。
所以在太史公身上发生的一切都令我更加明白:荣耀有多大,付出就会有多大,始终要有坚韧与坚忍的品质,而且不忘初衷,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而我还未成功是因为自己付出的还远远不够,还不具备为了梦想舍出一切的成功者的品质。不抱怨为什么别人得到的会比我多,所以也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生活。
读《史记》,了解了太史公之余更敬佩的是他在遇逆境迎难而上,冷静而客观地著出今天我们读到的《史记》,这份客观是他对包括前人、后人在内的所有人的尊重,也正是这份客观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的民族,一个经过了血与泪成长起来的、经过了烽火淬炼出来的民族。如今这民族昂扬挺立于世界之林,正开拓着、进取着,向世界人民展现着它的雄风。
我时常动容于《史记》中所含的种种的民族优秀品质,仅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展示了许多——蔺相如在面对和氏璧问题上的自信、从容;在面对秦王无理时的据理力争、不畏强权;在解决和氏璧与城池的问题上表现出的无上智慧;在渑池会面中,为保赵王时的忠心赤胆与视死如归;在面对廉颇的不理解时所选择的大度与宽容等等。而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廉颇,知错能改,面对民族危难时的挺身而出,以及后来在魏国时所表现出的民族大义······
正是对这种种优秀品质的传承,中华民族才能傲然屹立于世界之巅,“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多难才能兴邦!
忆,那是大禹的背影,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和百姓团结一心,风餐露宿,制止了水患,使华夏民族一代一代的休养生息;看,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时涌现的那些年轻的消防员,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活着的意义,为无数个处于崩溃状态的家庭带来绝望中的希望;望,祖国的大好山河,还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脚步!我们华夏民族在历经了如此多生与死,饥与寒之后,涌现出了一代代杰出的伟人,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心捐国防;袁隆平杂交水稻,使天下苍生得温饱……窥一斑而知全豹,正是因为有着这许许多多的优秀品质,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间千年而依然丰姿绰约,风头正劲。终于“中国”成为了今日之强国。
2015年9月3日,祖国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那一天举世皆知,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面对荆棘林莽、重峦叠嶂、泥淖沼泽,无数忠贞儿女,不怕洒尽热血,抛却头颅,尸裹马革!那是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那是曾一度如腐蚁啃食灵魂般的痛楚。但如今我们可以以一个强国的姿态来面对那一段回忆,并为世界和平作出“裁军三十万”的决定。而人民大会堂偌大的红色横幅上写着十六个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也见证着祖国为和平做出的贡献。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今天我们以胜利者的角度来选择宽容,然而铭记历史是必须的,它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勿让悲剧重演。而我们将这份记忆埋在内心深处,是为了更好地面对将来的生活。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秀灵,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太史公一言以成天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的一生正应了此言。52万字的巨著,13年的呕心沥血,终不负那一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人都说士为知己者死,而孔子亦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遇到一个可以赏识的自己的明主实在是太过奢求,太史公这一生没有遇到伯乐,却发出了如上这样的感慨,令人唏嘘之余,也为太史公的精神感动。
看《史记》让我亲身感受司马迁是在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民族之精神谱写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看《史记》让我领悟了古往今来默默奉献的豪情壮士的胆魄与才学;看《史记》让我体会到以史明鉴可以明得失,以史明鉴可以明事理。
窗外,是高楼,是大厦,是21世纪的科技。仰望蓝天,仍是曾经的一幕,湮灭的是尘土飞扬,但民族精神更加荡气回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记